
{{ item.time }}

声称“零添加”,实际添加了多种食品添加剂;声称“零蔗糖”,但添加的麦芽糖、葡萄糖比蔗糖升糖指数还要快,这样的“零添加”“不添加”食品,让很多消费者不慎“踩雷”。近年来,宣称“低卡、无糖、营养、瘦身”等一些网红食品打着健康卖点,迎合消费者心理,吸引了不少人跟风购买。但实际上,一些网红食品虚标成分、配料表玩文字游戏,甚至非法添加药物成分实现所谓“减肥瘦身”等功效。消费者需擦亮眼睛,识别这些营销噱头和文字游戏,保护自身权益。
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本,“舌尖上的安全”一直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一瓶看似普通的酱油,背后可能隐藏着违法添加的陷阱;一包香气扑鼻的零食,可能存在着微生物超标的风险。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食品行业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违法行为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泡了保水剂的增重虾仁,磷酸盐含量严重超标,这样的食品却最终被送到了千家万户的餐桌上,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与知情权。
不仅如此,有些不良商家从篡改生产日期到虚标“零添加”,从伪造营养成分到隐瞒添加剂,为降低成本、迎合市场,甚至用“科技与狠活”掩盖真相,这些行为不仅违背商业道德,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零添加”只是商标名,误导消费者引热议
近期,有媒体对市面上多款号称“零添加”的酱油进行了测试,并在部分产品中检出重金属。其中,主打“零添加”概念的千禾酱油,其瓶身上醒目的“千禾0”并不是“零添加”的保证书,而是企业注册的商标。这就好比消费者满心期待地点了一份海参炒饭,结果只是炒饭的厨师名叫海参。
此前,千禾味业陷入舆论风波,起因是市面上常见的带有“千禾0”商标的酱油被检出有害重金属,而千禾味业称“千禾0”只是公司注册的商标,具体是否含添加剂以配料表为准。
该事件引来消费者质疑,认为公司此举是刻意误导消费者。
据了解,千禾味业长期以零添加剂作为卖点,在海天味业添加剂“双标门”事件后,千禾味业产品受市场热捧,业绩据此创历史新高。
千禾味业的酱油风波来源于《消费者报道》近期发布的一篇“零添加”酱油评测。该杂志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了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但送检结果显示,13款送检产品中,12款检出镉,7款检出总砷。千禾味业旗下“千禾0”系列酱油除了因检出镉,引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外,还因“零添加”概念的解释,引起公众质疑,有网友认为,千禾味业是故意误导消费者。
日前,有媒体联系千禾味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千禾0”是不是意味着零添加?对此客服人员一直没有正面回应,只是表示:“请您完全放心,您可以看下我们有的千禾0标志的系列产品的配料表,仅使用常见的食品原料生产,甚至连酵母抽提物都不添加。”
“千禾0”与“零添加”究竟有何关联?据记者了解,3月20日,大河报《看见》记者多次致电涉事企业对外公开电话,均无人接听。千禾味业企业总部所在地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回应《看见》记者,发生网络舆情后,东坡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派人前往涉事企业,正在对商标与“零添加”的情况进行调查,进展还未反馈过来。
那么,什么是“零添加”呢?据了解,目前我国对“零添加”尚无统一定义,不同品牌对“零添加”的界定不同。DeepSeek搜索显示,“0添加酱油”通常指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增鲜剂、甜味剂等),但允许使用天然原料(如水、大豆、小麦、食盐等)。部分品牌将“零添加”作为商标或营销概念,需结合配料表判断是否真正无添加。
千万粉丝的知名测评博主“老爸测评”认为,正常自然发酵的酱油,配料表里只有水、大豆、小麦、食用盐。若出现其他成分,则不符合“零添加”标准。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总工程师李宇博士表示,许多产品会产生不同种类的“零添加”,比如零添加甜味剂、零添加防腐剂,或者零添加某种防腐剂、甜味剂。目前市面上一些产品泛泛地声称自己是“零添加”,可能只是想给消费者传递一个信息,就是不太好的东西都没有添加。对于“零添加”的描述还是应该更具体,写清楚“零添加”了什么东西。
李宇表示,按照现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允许厂商对某一种配料,含量极低或者不含进行宣传或声称。但如果做了此类宣传,就要在标签上标明它的种类及含量,这是为了让商家明明白白告诉消费者一些信息。
谈到一些酱油检出了镉和总砷,李宇表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是对食品中污染物的限量。食品中会有一些污染物不可避免地从环境中被带入,比如做酱油要用到大豆、麸皮等,它们生长过程中会从环境中吸收一些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含量高低也受到环境影响,所以国家有这样一个标准。
李宇说,酱油中检出了这些元素不奇怪,因为这就是自然界中的东西,关键看是否超过了国家标准。
那么,如何辨别“零添加”酱油?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聚谷检测”建议,第一可以看配料表,确认仅含上述4类天然原料,配料表越短越好。其次,关注产品标识,执行标准应为GB/T 18186(酿造酱油);优先选择“特级”酱油,其氨基酸态氮含量≥0.8g/100ml,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品质越好。
隐藏“不利”成分,虚标“有利”成分
随着健康观念的普及,不少消费者已经养成了在购买产品特别是食品前“先看一眼配料表”的习惯,研究配料表中成分、排序的学问,尽可能选择配料“干净”的食品。
但很少有人知道,“配料表”也可能造假。
记者走访商超、搜索电商平台页面发现,大量食品外包装上醒目地标注“0反式脂肪酸”,配料表里用“食用油脂制品”等措辞,回避使用“植脂末”“起酥油”。
“0蔗糖”“0添加糖”“0添加蔗糖”等话术让消费者晕头转向,比如有的“0蔗糖”产品配料表里,海藻糖、果葡糖浆、麦芽糖浆、浓缩苹果汁等其他形式的糖赫然在列。
一些食品标榜配料干净,实际却可能隐藏了某些食品添加剂成分,对于消费者来说迷惑性很强。
某品牌一款速溶咖啡外包装用醒目字体标明“0奶精、0植脂末、0氢化油、0反脂”,配料表只标明了椰子油粉(玉米淀粉、植物油、含乳固体饮料)、食用葡萄糖、白砂糖、速溶咖啡,看上去“配料干净”。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说,“含乳固体饮料”是复合配料,其中可能包含多种速溶咖啡必要的食品添加剂,比如酸度调节剂、乳化剂、食用香精等,但企业故意不展开其中成分,使配料表看上去很短。此外,椰子油粉就是植脂末的一种,无非是换个说法罢了。实际上,这款速溶咖啡就是“咖啡粉+植脂末+糖”,只是跟消费者玩了一个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
“0反式脂肪酸”这一标签本意是用在使用了氢化植物油,但反式脂肪酸含量可忽略不计的产品。然而现在无论是否使用氢化植物油,很多产品都会使用这个标签,导致消费者很容易被虚假的安全感误导。
有业内专家提示消费者,看懂配料表的“潜规则”很重要。配料表的顺序反映了添加量大小,有助于揭示食品的真实成分。比如,全麦面包的配料表,要看全麦粉在配料表的第几位;如果白砂糖位于配料表的前3位,则说明面包的含糖量较高,需要引起注意。
“一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让卖相更好、更有竞争力,会选择在配料表上做文章,这样还可以延长产品的货架期,让产品卖得更久,减少库存压力。”自媒体“老爸评测”的食品工程师南星告诉记者。
在南星看来,食品配料表造假并不是普遍现象,多存在于一些新型食品或者网红食品中,因为针对这些食品的相关标准和检测方法还没有出台,商家也多是小作坊。“比如,一些骆驼奶粉中掺了牛奶粉;牛肉干里掺了鸭肉、猪肉;蜂王浆里添加色素和防腐剂等。”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配料表是否造假很难通过简单方法判断,只能通过专业检测鉴别。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来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不断加强,配料表的造假手段也在升级,造假方式越来越隐蔽。
“不法商家主要利用的就是检测手段不足,”南星说,“比如一些香精,某些原料里天然就存在,但一些不法企业为了让气味更突出,会额外增加香精进去,检测的时候很难区分是天然存在还是人工添加的;一些果汁本身就含有果糖,但为了让口感更甜,会额外添加果糖,检测中也很难区分。”
专业检测和不法商家之间一直在“斗智斗勇”。据南星介绍,这些年,专业的检测机构一直在研究新的检测方法。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的时候,不要过分追求商品的色泽、外观,比如枸杞,虽然配料表里可能只有枸杞,但如果颜色特别鲜亮,可能就是熏硫了(熏硫可以使枸杞色泽更鲜亮,但熏硫后含有工业硫磺,易导致肾衰竭)。”南星说。
加强配料表监管力度,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
去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食品标签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强化食品名称标注要求,不得使人误解。征求意见稿提出,食品标签标注内容不得以欺骗、虚假、夸大、误导方式描述或者介绍食品,不得明示、暗示疾病预防、治疗功能,非保健食品不得明示、暗示具有保健功能。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标签必须标明成分或配料表、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等。违反规定可没收违法所得及违法产品,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或吊销许可证。
然而,在现实中,对于配料表造假的执法却存在不少难关。
“比如当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中对配料表是否真实的判断缺乏直接依据。”执业律师曹宇鹏举例说,比如某产品检测出未标注的添加剂,但并未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4)规定限量,就可能无法直接认定为标签不合格。
又比如,配料表中未标注的成分,到底是因原料天然带入还是加工过程中人为带入,也不易区分,这也增加了检测结果的解释难度。
在法律适用层面,配料表造假可能同时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需综合考量是否构成虚假宣传、欺诈或危害公共安全,增加了执法的复杂程度。
“食品生产的链条相当长。”曹宇鹏介绍,原料采购、加工、流通……造假可能发生在任一环节,导致溯源难度大,责任认定复杂,需要监管部门出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抽检、检测、追溯,基层执法的力量常显不足。
曹宇鹏认为,配料表造假的执法需要突破法律适用、技术检测、产业链协同、消费者参与等多重障碍,还得从完善标准、强化智能监测、加大违法成本等方面同时发力。
“我认为有必要增加相应的条款,对虚假标注食品配料表情节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曹宇鹏说,“同时,运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比如开发快速检测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配料表数据库、推广电子标签与区块链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检测力度。”而在监管层面,则可以对不同风险等级的食品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比如增加婴幼儿配方奶粉、保健食品的抽检频次,对多次违规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市场监管部门还可以尝试与公安、农业农村部门联动,进行全链条违法打击。”
不仅如此,也有专家提出了“加强食品声称管理制度建设以遏制食品安全谣言”的建议。所谓食品声称管理制度,是指对食品标签、广告和宣传中涉及的营养、健康等功能性声明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目的是确保食品声称的真实性、科学性和透明性,防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
蒙牛集团全球研发创新中心研发总监史玉东表示,食品声称管理制度已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多地执行,目前在国内尚未展开,这也给了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空间。
史玉东认为,食品声称管理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法规体系、加强企业责任、提升消费者认知以及借鉴国际经验,可以有效规范食品声称行为,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也有专家提到了食品添加剂的问题。目前全社会已经到了“谈添加剂色变”的地步。对于这种情况,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认为,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避免妖魔化,有助于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卢庆国表示,可从国家层面加强宣传,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目前要厘清公众的三大认知鸿沟:合法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的本质区别、工艺必要性与过量使用的界限、现代食品工业与天然营养的互补关系。卢庆国认为,只有消除认知鸿沟,才能化解“谈添加剂色变”的社会焦虑。
诚然,配料表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企业对消费者的承诺,更是法律划定的责任边界。从民事赔偿到刑事责任,从退一赔十到锒铛入狱,造假者终将为其短视付出代价。而对消费者而言,唯有擦亮双眼、留存证据、敢于维权,才能让“科技与狠活”无处遁形,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信”预警 | “客服”来电邀你开启屏幕共享?当心新型诈骗陷阱!
发布时间:2025/04/24风险提示 | “我的声音”去哪了?——“盘盘”AI生成声音乱象
发布时间:2025/04/18“信”预警 | “内部指标”“证书挂靠”都是坑 警惕各种“求职陷阱” 中国信用 2025年04月16日 17:10 北京
发布时间:2025/04/17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