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tem.time }}

暑假期间,不少学生选择做兼职,既能充实假期生活,还能增长社会阅历、赚取零用钱。然而,需要警惕的是,有诈骗分子以兼职名义诱骗学生帮其开展诈骗活动。近日,公安部网安局发布提示,呼吁广大学生提高警惕,谨防落入兼职诈骗陷阱。
近日,还在上中学的小郑希望找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充实假期生活。小郑在社交软件上搜索“兼职”“日结工资”等关键词,看到相关的群聊便申请加入,很快,就有人主动联系小郑,说“有个在家就能干、动动手发个信息就能赚钱的工作”。
这种既容易上手又能赚钱的机会正好符合小郑的预期,他立即按照聊天内容,下载了另一款通信软件并添加了好友,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
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民警吴童介绍,诈骗分子自称电商客服,称近期部分居民因收货电话、地址不明确致快递送货困难,需通过补发短信让他们完善收货信息及联系方式。
随后,诈骗分子给小郑发来一组共计53个电话号码,并附带了一个短信模板,内容也与其所说的工作内容相符。小郑没有多想,便按照要求将这53个电话号码粘贴在“收信人”一栏,又将文字模板粘贴在“短信内容”一栏,随即点击发送,没过一会儿,小郑就察觉到了不对劲。
小郑发送短信后,部分事主没有回拨短信内的电话,反而直接回拨发短信的号码,询问快递详情,并称近期并未购物。小郑感觉到不对劲,追问让他发短信的这个人是哪个公司的,以及货物信息及发短信原因,对方支支吾吾。
小郑连忙在网上搜索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信息,发现自己很有可能被诈骗分子利用。小郑愧疚不已,又连忙给刚才发送信息的53个电话号码补发了一条短信,提醒大家谨防上当受骗。
除了未成年人被诈骗分子诱骗充当帮凶外,还有诈骗分子在游戏内发布兼职广告,大肆招募暑假期间涌入的学生玩家。高一在校学生小李就是在游戏大厅看到了“居家兼职做客服,动动手指就赚150”的广告,主动与发布广告的玩家进行私聊。
诈骗分子自称客服团队,目前人手不够,正在招募员工拨打客服电话,话术很简单——告知对方百万保险即将到期,想不被扣钱就要给技术人员回电办理退款。
小李没有多想,便按照对方提供的电话号码和话术开始拨打电话。幸运的是,小李的行为后续没有造成他人被骗,民警便对小李进行了训诫,对其揭露了相关诈骗话术,并责令家长加强对孩子的看管,以免沦为诈骗分子的帮凶。
民警提示,暑假期间社交平台上类似“轻松赚钱,日结150”的兼职广告切勿相信,此类多为诈骗。诈骗分子之所以瞄准学生群体,一方面是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诈骗手法的识别能力有限,容易被“轻松过万”“低门槛高回报”等话术诱惑;另一方面,学生群体在社交平台较为集聚、活跃,而诈骗分子多通过社交平台投放虚假兼职信息,导致学生更易暴露在风险中。此外,暑期学生脱离学校监管,若家庭监护存在疏漏,则给诈骗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暑期兼职是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能力的好机会,不应成为诈骗分子的“狩猎场”,需要多方协同构建反诈防火墙。
执法部门加大犯罪打击力度,斩断诈骗产业链;宣传部门开展“反诈进校园”活动,通过发布真实案例、制作短视频等方式,提高学生群体的防范意识和能力;教育部门将反诈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提供正规的兼职信息发布渠道,为学生提供安全指引。
那么,除警惕这类虚假信息外,还有哪些专门诱骗学生的诈骗套路?
民警表示,当对方提出让你通过自己或家长手机发送一些不明短信链接,或要求你提供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重要个人信息时,切勿按对方要求进行操作,避免被诈骗分子利用。
家长应该怎么做?
民警建议——
家长需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上网动态及零花钱来源,对超出能力范围的零花钱来源要重视;
同时多向孩子普及反诈知识,教其识别常见骗局以增强防范意识和能力;
还要看管好亲子手机及支付工具,避免孩子在无监管时使用,从而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此外,对于学生而言,在选择暑期兼职时需要注意以下5点:
1、核实单位信息,警惕黑中介 通过学校就业办、正规招聘平台获取兼职信息,仔细鉴别用工单位的合法性和招聘信息真实性。查看职介中心是否有《职业介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正规中介通常会将营业执照悬挂在显著位置。拒绝“低门槛、高薪资”“无需面试、立即上岗” 的虚假招聘。
2、谨慎选择外地岗位 对“外地高薪岗位” 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需先交费、去陌生偏远地点的工作。通过官方或者正规平台查询招聘企业及声称的分公司、分厂是否真实存在、有无劳务派遣资质,不轻易相信口头承诺,不跟随陌生人前往外地。
3、保持通讯畅通 告知家长、老师自己的兼职地点、工作内容等信息,定期汇报行踪,保持通信畅通,避免单独前往偏僻场所。
4、远离传销,果断止损 传销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在“入会” 时要求发展更多的人、交纳昂贵会费、工作场所人群情激昂等。若识别出传销,应立即停止打工,保持冷静,寻找机会逃脱并及时报警,切勿参与违法活动。
5、拒绝缴费,保护财产 所有“低成本、高收益”兼职都可能暗藏犯罪风险。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保证金、培训费等均属非法行为。遇到此类情况要坚决拒交并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坚决不押任何证件。
“信”预警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警惕“职业背债”陷阱!
发布时间:2025/07/23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