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tem.time }}

除了上述提到的佯装“熟人脸”实施诈骗,“AI换脸”还出现在直播带货中。最近,网上出现了一些“换脸直播”教程,教程发布者声称,实时变脸软件可以帮助用户轻松“变脸”,极大地助力直播引流卖货。
在一个展示换脸直播效果的视频中,使用者把名为“成龙”的模型载入相关软件后,摄像头前的人在直播画面中就有了与成龙相似的五官,但脸型和发型还保持原样。
记者发现,使用者歪头或变换表情时,五官动效切换得自然顺滑,只有手掌从脸前划过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破绽。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21年5月,“迪丽热巴”在某电商平台直播卖货,“迪丽热巴”身穿中式服装,在直播间推荐各种产品,并与观众互动聊天。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迪丽热巴”的嘴唇和眼睛有些不协调,声音也有些变调。
另据羊城晚报报道,2021年4月,“杨幂”在某电商平台直播卖货,“杨幂”身穿白色连衣裙,在直播间推荐各种美妆产品,并与观众互动聊天。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杨幂”的眼睛有些死板,声音也有些沙哑。
以上案例仅是冰山一角。
连日来,记者也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直播间浏览,暂未见到有“AI换脸”的直播。随后记者也在小红书上搜索“AI换脸”,发现有不少博主通过视频拆解“AI换脸”诈骗的案例,并提醒大家要注意网聊风险。
“AI换脸”技术陆续出现在大众视野,被不少网友拿来“玩梗”。今年初电视剧《狂飙》走红时,有网友把《狂飙》中的多位男主角样子“换到”了组合F4经典歌曲《流星花园》的MV中,戏称为“狂飙F4”。此外,有博主利用“AI换脸”,将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脸换到了不同背景的照片中,戏称“马斯克卖烧烤”“马斯克摆摊”……目的是为了吸引网友们的眼球,带来更多的流量。
目前“AI换脸”技术越来越成熟,呈现效果越来越逼真,从一开始的自娱自乐,到如今在社会上众多领域中使用。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表示,当前的“AI换脸”属于深度伪造的AI技术衍生应用。现在,随着生成式AI的发展,使用难度进一步降低,新兴的App和主流的视频软件都增加了类似功能,普及率大大提升,如此一来,线上的“李逵”和“李鬼”日益增多,而且更加真假难辨。
“随着深度伪造技术、扩散模型、生成对抗网络和AI大模型等AI技术的日渐成熟,伪造相关视频、音频、图像等技术门槛大幅降低。”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与此同时,大批提供相关服务的第三方应用软件问世,应用门槛进一步降低,哪怕是“AI技术小白”几分钟也能轻松学会“AI换脸”等操作。
“直播换脸软件,有的收费有的免费,收费的从几百到几千上万元,成本各有不同。”张孝荣直言。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表示,换脸直播用于公开传播可能涉嫌侵犯相关明星艺人的肖像权。根据不同情况,承担的后果可能不同。如果把明星肖像用于带货直播,则属于商业行为,如果主观恶性、过错程度比较大,且因此获利,赔偿数额可能会更高。
记者注意到,一些使用换脸技术的直播并不会直接提到相关明星艺人的名字,但也不会主动声明或者否认。岳屾山认为,该行为涉嫌欺诈或是虚假宣传,让公众误以为就是明星在带货。如果货品本身质量不好,或者主播在带货过程中说的话或行为导致公众对被换脸的明星产生负面评价,明星可以主张名誉权的侵权责任。
据专家分析,在“AI换脸”、AI拟声等技术背后存在着一条条黑色产业链。对此,记者总结了近期AI诈骗的4种类型。
声音合成:骗子通过提取某人的声音素材,利用AI技术合成语音,冒充亲友、领导、客服等身份,诱导受害者转账或泄露个人信息。
转发微信语音:骗子在盗取微信号后,便向其好友“借钱”,为取得对方的信任,他们会转发之前的语音,进而骗取钱款。尽管微信没有语音转发功能,但他们通过提取语音文件或安装非官方版本(插件),实现语音转发。
“AI换脸”:骗子通过截取或收集某人的面部视频画面,利用AI技术换脸,制造视频聊天的假象,骗取受害者的信任和钱财。
AI程序筛选受害人:骗子利用AI分析公众发布在网上的各类信息,根据所要实施的骗术对人群进行筛选,在短时间内便可生产出定制化的诈骗脚本,从而实施精准诈骗。
为规范人工智能发展,相关监管一直在持续发力。
去年12月,《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正式发布,明确了合成数据和技术管理规范。其中提到: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对使用其服务生成或编辑的信息内容,应当添加不影响使用的标识。提供智能对话、合成人声、人脸生成、沉浸式拟真场景等生成或者显著改变信息内容功能服务的,应当进行显著标识,避免公众混淆或者误认。
今年4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这也是国家首次针对生成式AI产业发布规范性政策。《管理办法》提及,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当真实准确,采取措施防止生成虚假信息。尊重他人合法利益,防止伤害他人身心健康,损害肖像权、名誉权和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禁止非法获取、披露、利用个人信息和隐私、商业秘密。
5月9日,《抖音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平台规范暨行业倡议》发布,要求创作者、主播、用户、商家、广告主等平台生态参与者,在抖音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时,应遵循相关规范,其中包括发布者应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显著标识,帮助其他用户区分虚拟与现实,特别是易混淆场景;虚拟人需在平台进行注册,虚拟人技术使用者需实名认证等。
8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应每年对图像采集设备、个人身份识别设备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检测评估,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图像采集设备、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免受攻击、侵入、干扰和破坏。
近期,也有平台和企业发布了相关行业倡议,明确禁止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作、发布侵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肖像权、知识产权等,一经发现,平台将严格处罚。
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实施为广大消费者敲响了警钟,中国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左晓栋对此表示,目前看来初步遏制了滥用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遏制了违法犯罪的势头,整体治理效果开始显现,而且也有力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规范发展。
一项新技术的落地应用往往会经历一段“成长的烦恼”,这是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在某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门槛不断降低而触达面越来越广的当下,积极着手问题的研判与应对,研究出台有效举措划清新技术使用的边界、相关权责等,都应当快马加鞭,少一些空白、多一些规范。
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有多方便,就可能有多少风险和变数。防范包括“AI换脸”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被滥用,要加强对人脸、声纹、指纹、步态等生物信息数据的安全防护。这需要每个人提高防范意识,更需要监管部门在完善规制的进程上加快脚步。
“信”预警 | “客服”来电邀你开启屏幕共享?当心新型诈骗陷阱!
发布时间:2025/04/24风险提示 | “我的声音”去哪了?——“盘盘”AI生成声音乱象
发布时间:2025/04/18“信”预警 | “内部指标”“证书挂靠”都是坑 警惕各种“求职陷阱” 中国信用 2025年04月16日 17:10 北京
发布时间:2025/04/17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