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tem.time }}

一面飘扬于月球背面的五星红旗,正悄然点燃荆楚大地上的产业星火。一款以月球国旗同款材料——玄武岩为主材的非织造布宣告研发突破,其耐受1300℃高温的惊人特性,或将有望应用于国产消防服等特种设备生产领域。
月球启示,落地仙桃
“正是玄武岩在纺织上的应用给了我们启示,希望将其拓展到非织造布领域。”恒天嘉华副总经理曹仁广道出了研发初心。2024年6月4日,当嫦娥六号探测器携带的玄武岩纤维国旗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展开,这抹“中国红”不仅标志着航天突破,更点燃了地面产业创新的火种。恒天嘉华携手武汉纺织大学,在结构、工艺与设备上攻坚克难,最终让坚硬岩石“织”就轻薄耐火的未来之布。
千度考验,成本破局
这块看似寻常的无纺布,蕴藏着对抗烈火的秘密。据恒天嘉华生产副总张植民揭示:“它以玄武岩为主要原材料,能够耐受1300度的高温。”相较于当前消防服主要原料——每吨高达20万元的芳纶纤维,广泛存在于地表的玄武岩展现出压倒性成本优势,其非织造布成本仅为芳纶三分之一。轻量化与耐高温特性的结合,让国产特种装备拥有了性能与成本的双重底气。
三城合力,链动未来
产能过剩阴霾笼罩传统无纺布行业,毛利率跌破5%的困境倒逼企业开辟新赛道。这一转型阵痛催生了跨越地理边界的创新联合体。仙桃恒天嘉华、襄阳汇尔杰与武汉纺织大学,以“铁三角”姿态共同搏击蓝海。 然而岩石“织布”谈何容易?张植民坦言初期挫败:“玄武岩几乎没有卷曲性,很硬、极难梳理开。”襄阳汇尔杰总经理吴敏勇也指出症结所在:建材用玄武岩纤维需集束成纱,而纺织则要求其如棉絮般分散。技术鸿沟横亘眼前。
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破壁利刃。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夏治刚副院长领衔团队双线攻关:一方面优化汇尔杰的玄武岩拉丝工艺,一方面改造恒天嘉华的无纺布产线。历经半年磨砺,今年5月,首张可抗1300℃烈焰的玄武岩无纺布成功下线。
“无论应急消防、新能源电池或工业防护,防火隔热需求都极其广阔。”吴敏勇对应用前景信心十足。随着武汉裕大华、际华3542等企业在纺纱织造、面料印染环节的加入,一条“需求牵引、全链协同”的创新生态在荆楚大地加速成型。
仙桃样本,创新支点
作为2700余家上下游企业聚集的“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仙桃已织就“设备制造—原料生产—制品加工—研发检测”的全产业链网。如今借力玄武岩新材料的突破,正驱动产业向产能升级、结构优化、品牌高端迈进。湖北省以区域联动战略为纽带,通过组建创新联盟、召开生态合作大会,将武汉的创新策源、襄阳的材料根基与仙桃的制造优势熔于一炉,为“中部崛起”锻造出坚实的产业支点。
储备非织造布产业复合型技术人才 仙桃职院70余名学生赴国检中心“充电蓄能”
发布时间:2025/05/30文章搜索